題記
傳承文化記憶做古籍守護人
6月19日至24日,筆者有幸參加了四川省圖書館(四川省古籍保護中心)組織開展的“四川省漢文古籍普查業務培訓班”(三期)。本次培訓邀請了李國慶老師、陳力教授等業內大咖進行《圖書館古籍工作與讀者服務》《古籍基礎知識》《古籍著錄規則》《古籍定級標準》《古籍定損標準》等專題教學。同時,在省館古籍部杜鵑副主任、何芳研究館員、鐘文副研究館員等老師的指導下,進入古籍書庫著錄實踐,熟悉著錄事項、強化古籍著錄規則。
經過5天“理論+實操”的強化培訓學習,學員們既感受到了古籍文獻保護強烈的歷史使命,也感動于前輩們幾十年對古籍工作的堅守,更折服于大師們精深的古籍傳承保護水平。通過此次培訓,也堅定了筆者不忘傳承文明的初心和使命,通過不斷地學習實踐,精進技藝,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盡自己的一份力。
初識古籍,一切都充滿“神秘”
簡短的開班儀式后,馬上進入省館古籍書庫。登記、換裝,在指導老師的提示語中,我們第一次踏入了四川省圖書館里最為“神秘”的古籍書庫。
初入書庫,映入眼簾是壯觀的書柜,一排排,一列列,林林總總,整齊規范。古籍“寶貝”就靜靜地躺在里面,等待著煥發新的生命。學習桌上,指導老師何芳研究館員已經擺滿了一長排不同版本的古籍。輕輕撫摸,書葉間細微的塵埃夾雜著舊物的氣味刺激著鼻腔,古老的紙張發出并不清脆的沙沙聲。
“這是藍印本,這是套印本、這是活字印本……”,面對不同的古籍,老師娓娓道來?!肮偶媸街?,黑口本版心上下的墨線,好似象的鼻子垂在胸前,故稱象鼻……”“用來對折的準繩主要是魚尾……”腦袋中倏忽闖進無數多的新鮮名詞。
著錄內容,方知“不積細流、無以成江?!?/strong>
看到20多個項目的普查登記樣表,“版本(帶補配)”“批校題跋”“版式”…“小白”頓時慌了神。好在培訓班請來了《漢文古籍特藏藏品定級》國家標準主要起草人之一的李國慶老師。李老師經驗豐富、業務精深。一個一個術語,一葉一葉書影,相互印證,一目了然。深入淺出、圖文并茂的講解,讓我們將抽象枯燥的概念名稱重新在腦中“實物定義”,學員們很快抓到了要領。
著錄實踐中,繁體字、篆字、鈐印款識,一只一只“攔路虎”相繼出現。然,指導實踐的省館老師們過眼即識,真是領略到了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”。好在老師們分享了很多可以參考查詢的數據庫、字典小工具,成為我們行其事的“利器”。
讀者服務,實現古籍的活化利用
四川大學陳力教授在專題教學《圖書館古籍工作與讀者服務》中講到:“要將古籍與現代文獻納入統一的管理和服務體系”。古籍普查是摸清文獻資源,分級保護古籍的基礎,而最終目的是服務讀者。從讀者利用文獻角度看,筆者認為,要使人們能夠從古籍中汲取營養,還需古籍守護者們創新思路,創造方式,創意項目,創設場景,讓古籍文獻不再是“冷冰冰且看不懂”的文字,而是一個可以與圣賢跨時空對話的橋梁,才能真正讓庋藏“深閨”典籍里的文字都“活”起來。
“書比人壽”,古籍是承載民族文明的結晶。作為新時代古籍守護人,唯有盡快鉆研,才能提升開展古籍保護工作的業務技能;唯有盡力研究,才能將優秀典籍資源完整挖掘、科學整理和保護傳承下去;唯有盡心服務,才能守住記憶,涵養城市文脈,堅定建設“養心文旅名城”的文化自信。
文字|廖波劉艾麗
來源|遂寧市圖書館
遂寧新聞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 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:news@snxw.com 舉報電話:0825-2321500
地址:四川省遂寧市遂州中路718號 郵編:629000 電話:0825-2321500 傳真:0825-2324488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:51120170008 蜀ICP備05003517號 川公網安備 51090302000108號
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:川B2-20110150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:(川)字第101號
遂寧市互聯網不良與違法信息舉報中心電話(傳真):0825-2988759 郵箱:sn_wgb@126.com 遂寧傳媒集團廉潔監督舉報電話:0825-2324899 舉報郵箱:3315156048@qq.com